✦ 改變說話方式,比嘮叨來得有效

「你怎麼總是亂丟垃圾?」「跟你說幾次了,玩具要記得收!」你們是否也在生活中,這樣和孩子說話呢?其實,換一種表達方式,孩子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會截然不同。當父母說話方式缺乏耐心,也會間接影響孩子的做事態度,常聽家長抱怨「怎麼說都不聽!」「說一百遍都拿他沒辦法!」事實上,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,而是我們做父母的說話方式需要改進。

當情商(縮寫為EQ)越高的父母,越懂得耐心與冷靜,並且更有智慧地跟孩子好好說話。如此一來,不但孩子樂於接受,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吵,還有助於激發孩子的自覺行為。父母的行為舉止,會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影響著孩子,剛好也是培養高EQ孩子的關鍵。如果想讓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,並且實際執行於行動,那麼就要改變說話方式。


圖片來源|pixabay

 

1、指責換成有限的選擇

「你怎麼又看電視?」 「你到底要不要吃不吃飯?」當孩子被指責時,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,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,更多是想著逃離。當孩子犯錯了,重點在於解決問題,而不是發洩不滿。經常指責容易讓孩子害怕,不敢也不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房。不如換成「你想現在關電視,還是過五分鐘關?」、「要不要先吃飯,吃完在看電視?」給孩子有限的選擇,繞開硬碰硬,有利於引導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為。

 

2、給予具體的行為指令

「自己房間不知道收拾一下嗎?知不知道媽媽每天要工作還要照顧你,很累欸!」父母苦口婆心的嘮叨、說教,很多時候只是浪費唇舌,都被孩子自動過濾。當孩子達不到父母想要的,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。這時候,父母直接明確地給出具體的指令「你已經長大啦!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把玩具放回箱子,棉被整理好。」再者,直接將正確的做法做給孩子看,用行動教孩子整理房間的方法,勝過嘮叨一萬遍。

 

3、主觀評斷其實很傷人

「一定是哥哥先動手的吧!」、「肯定是你弄壞的,沒有別人了。」有些父母總是自以為是地判斷事情,碰到壞事不分青紅皂白,先責怪自家孩子。這麼做只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,破壞孩子心中對父母的信任感。當親子之間信任消失,父母的威信力也就無從談起,當然會對父母管教視若無睹。因此,不管遇到什麼事,不要先入為主評斷事情真相,試著給孩子描述和解釋的機會,這樣才能明白他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心理需求。


圖片來源|pixabay

 

【本篇文章Oh my mom 編輯整理撰寫,非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】

Oh my mom編輯部
Author Details

Oh my mom!是一個提供親子新知、育兒常識、趣味影音、生活科普、好物推薦…之綜合型網站,一站式解決身為母親,所遇到的各式各樣疑難雜症,並為忙碌生活注入歡笑元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