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手、吃腳、吃玩具等,任何能接觸到的東西,寶寶都能「吃」得津津有味!但是我們不可能每一秒都不停地盯著寶寶,一個轉身他們就能「背地裡偷吃」😂😂😂其實,這些都是寶寶口腔期的表現,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正常過程。只有得到充分的口唇刺激,才能滿足寶寶的內在需求,順利進展下一個階段。所以,面對寶寶的各種「吃吃吃」行為,不必過度擔憂和干涉,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幫助他們順利發展口腔期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口腔期沒有得到滿足,會有什麼影響呢?

▸「咬手」來滿足安全感

父母製造一個幾乎沒有東西可以咬的環境,看似在幫助孩子,實際上會使孩子的情緒得不到釋放,造成口腔期延長。就像那些已經上學的孩子,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會緊張、不安,就採用「咬手」的方式緩解自己的壓力,甚至成年後受到挫折,習慣用暴飲暴食的方法滿足需求。

 

▸選擇「咬人」解決問題

有些孩子的自我防衛意識比較強,如果發現有人要靠近自己,或是想要「侵占」玩具時,就會無意識地咬人、解決問題,變成一種自我防衛。但是,這種咬人的行為卻是因為口腔期得不到滿足造成。

 

▸利用異常行為博得關注

口腔期沒有得到滿足,大多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不夠,導致長大成人之後,渴望得到別人更多的注意。因此,有些人可能會採用極端、異常的行為,來達到自己的目的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應該如何幫助寶寶,順利度過口腔期呢?

▸多陪伴與充分關愛

除了滿足孩子口腔期時的吃手、吃腳、吃奶等,家長要多多擁抱、撫摸、親吻,讓他們產生「被愛」的愉悅感和安全感,可以更順利地度過口腔期。

 

▸盡量不要過早斷奶

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喝奶,當這個習慣突然消失時,便會產生極度的不安感,產生焦慮的情緒,加上口慾得不到滿足,就會使得孩子出現吃手、咬指甲等行為。除非特殊情況,不然盡量不要給孩子提早斷奶。如果想要幫助孩子斷奶,除了循序漸進之外,應該要買磨牙棒餅乾或是固齒器幫助孩子度過。

 

▸創造安全感的環境

當寶寶會爬、會走路後,活動範圍逐漸變大,接觸到的任何物品都可能往嘴裡放。此時,一定要收好細小的、危險的物品,例如:堅果、電池、硬幣、鈕扣等,避免造成誤食異物。面對口腔期階段的寶寶,內心特別敏感,父母應該給寶寶更多的關心,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,使慾望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到滿足,才能健康度過這個成長過程。

 

▸可以適當阻止行為

1歲以前的寶寶東咬西咬,有利於手眼協調和自信心發展,但是不代表不需要止。當寶寶整夜吮吸手指睡覺,或者因為啃東西造成牙齒發育不良時,父母就應該適時地阻止其行為,可以利用其他物品轉移注意力,千萬不要用恐嚇、嚇唬等方式,造成他們內心的不安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【本篇文章Oh my mom 編輯整理撰寫,非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】

 

|Oh my mom!我的媽呀!誠徵駐站作家|
如果您也喜歡寫作,也擅長用文字感動人心。不管是育兒新知、親子教育、婚姻愛情等,都歡迎來信投稿。文章將會由編輯部潤飾後,刊登在 Oh my mom!我的媽呀!粉絲專頁。期待您加入駐站作家的行列!有興趣歡迎聯絡我們>> 點我投稿

Oh my mom編輯部
Author Details

Oh my mom!是一個提供親子新知、育兒常識、趣味影音、生活科普、好物推薦…之綜合型網站,一站式解決身為母親,所遇到的各式各樣疑難雜症,並為忙碌生活注入歡笑元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