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時期是培養孩子「安全感」的重要階段,安全感充足的孩子,容易養成自信、樂觀、熱情等性格;相反地,如果孩子在童年沒有獲得充足的安全感,可能就比較自卑、敏感、不信任他人。那麼,家長如何看出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?其實,從睡前的一些小細節就能觀察出來囉!假如孩子睡前有以下「這些」小動作,說明他們的內心缺乏安全感,爸媽要多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了!

圖片來源|unsplash
1、習慣抓著棉被一角或抱著玩偶睡覺
孩子睡覺時,總是抓著「小被被」的一角,或是抱著玩偶睡覺,正是說明缺乏安全感的表現。因為小被被跟玩偶都屬於觸感柔軟,能使內心變得安穩踏實。如果孩子有這種表現,家長可以先反思一下:是不是平常很少陪伴孩子,導致安全感缺失;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擁抱,導致孩子把對父母的依戀感轉移到玩偶等物品上,讓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。所以,對孩子具有重大意義的玩偶或是小被被,是絕對不輕易給別人碰的!

圖片來源|unsplash
2、睡姿像「小蝦米」蜷縮著嬌小身子
孩子蜷縮著身子睡覺,姿勢就像是一個小蝦米,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信號。因為在媽媽子宮裡時,就是蜷縮著睡覺的,這樣的姿勢能使情緒平和、暫時消除恐懼。如果孩子某天突然換成這一種睡姿,可以想看看是不是白天受到驚嚇或責駡,爸媽請多給予耐心安撫啊!

圖片來源|unsplash
3、睡覺總是習慣摸媽媽某一部位睡覺
孩子總是摸著媽媽某一部位睡覺,說明缺乏媽媽的陪伴,所以才會在睡覺時以此來獲取安全感。雖然說「吸吮」是人類的本能,但是孩子在兩歲之後,仍然有吸吮手指入睡的壞習慣,表示沒有安全感,想要藉由這種方式尋找慰藉。如果家長沒有馬上處理,當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,容易出現社交障礙,影響學習及生活。

圖片來源|unsplash
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,例如:父母忙於工作,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;經常轉換新的環境或是大聲責駡、怒吼等,都是「破壞安全感」的行為。根據阿德勒的理論指出,0~6歲是人格發育關鍵期;3~6歲則是性格發育敏感期。這段期間內,
孩子經歷的事情、家庭氛圍和父母的關係等,都在潛移默化中對性格造成影響。

圖片來源|unsplash
因此,如果在6歲前性格表現自卑、敏感、懦弱,那麼就可能陪伴他們一生,即使日後接觸團體變得開朗、活潑,但是內心的敏感情緒依然存在。因此,「6歲後的基本性格已經形成,就很難再更改。」,家長要立即找出原因後對症治療,才能幫助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。
【本篇文章Oh my mom 編輯整理撰寫,非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