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實生活中,當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動時,父母會一次、兩次、不斷地重複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。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內疚不安,但催促的次數越多,孩子就會從內疚變成不耐煩,最後變成反感、討厭,甚至憎恨父母的行為。

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效應,稱之為「超限效應」。當刺激過多、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,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,這樣會事與願違。所以,越是被父母催促,孩子的反抗心理愈發高漲。


圖片來源|pixabay

 

學者建議: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體驗,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「自己是誰,要做些什麼。」喜歡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促的父母,會擔心如果不催孩子,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,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?當然,可能會,但不會一直都那樣!

孩子也會討厭麻煩和問題,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導致的問題,自己也會反思和想辦法,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。倘若一直按照父母的節奏,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,孩子永遠也不明白什麼事是自己的,什麼事是別人的。

一旦生活出現問題,他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,反而會怪罪催促者。就算趕時間,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,不一定要催促孩子。建議爸媽們可以改變表達方式,例如:「你快一點吃飯!校車就要來了。」變成「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能吃完飯,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,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。」


圖片來源|pixabay

 

在家庭教育當中,脆弱式表達,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,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。用強迫式或緊迫式地表達,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,覺得自己不夠好,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、做事被動。透過行動告訴孩子速度快慢的後果,別指望催促孩子,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。畢竟,孩子不能在有情緒的狀態下,理解父母的情緒,那麼父母應該坦白而直率地,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,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,孩子是願意體諒父母需求的。

父母說了什麼,教孩子應該怎麼做,孩子往往不會有很深的印象。但是孩子自己完成的時候,取得的經驗會一直記得。當孩子嘗試去做的時候,請放手!這是父母應有的一個態度。在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,父母不要緊緊拉住;當孩子在做的時候,請看著他完成,不要代勞。


圖片來源|pixabay

 

幫孩子完成,能贏得一時的方便,卻養成沒有主見,凡事都要爸媽做主的孩子。放手不是放任,不是不問不管,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,也找到真正的自己。需要樹立規矩意識的時候,請堅守自己的原則。當孩子獲得成功後,給予鼓勵。

自信的孩子更能勇敢地嘗試,允許孩子犯錯, 積極地給予孩子鼓勵。當孩子的正向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,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軌道上自覺地運行著。孩子的磨蹭,大部分跟父母的引導有關。面對孩子,要問問自己,是不是自己太焦慮了?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?父母多一些反省,就多幾分平靜。

 

【本篇文章Oh my mom 編輯整理撰寫,非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】

Oh my mom編輯部
Author Details

Oh my mom!是一個提供親子新知、育兒常識、趣味影音、生活科普、好物推薦…之綜合型網站,一站式解決身為母親,所遇到的各式各樣疑難雜症,並為忙碌生活注入歡笑元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