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馬麻,弟弟咬我!」「老師,隔壁的小明咬我的手!」,幼兒時期的孩子,會出現「咬人」的行為很普遍,通常都跟他們的負面情緒有關係,因為尚未了解足夠的語言能力,以表達自己情緒與感受,當自己不知道如何表示生氣,只好透過行為壓制對方。有些孩子甚至會利用咬人吸引注意力並達到某些目的,這些帶著情緒跟意圖的行為,需要父母或老師馬上制止才不會釀害!因此,小編整理以下幾種方式給大家,或多或少幫助孩子改善咬人或打人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1、當下立即制止錯誤行為

當孩子出現咬人情況時,一定要馬上用「堅定」的態度制止錯誤行為,避免造成其他孩子受傷。但是,不要大聲斥責孩子,會讓他們內心更受傷。試著先把孩子帶開現場,告訴他們這麼做,別的小朋友也會不舒服,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後,再來慢慢練習表達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2、了解孩子想咬人的動機

什麼原因觸發孩子的攻擊行為?可能是自己的玩具被搶,或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,咬人變成一種自我防衛?面對孩子「咬人」的行為時,父母一定要先保持理智!千萬不可以再用「以牙還牙」的作法,這樣只會讓孩子摸不清頭緒,造成惡性循環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3、藉由正確方式處理憤怒

大人都需要練習控制自己的情緒,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孩子!我們要教育他們如何用最適當的方式處理情緒,避免未來只會咬人或打人,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傷害。首先,接納自己情緒並說出來:「我剛剛很生氣,因為誰誰誰怎樣…」,慢慢訓練、嘗試說出自己的不開心,久而久之,孩子的情緒趨於穩定之後,便不會常以哭鬧或是攻擊行為來表達不安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4、一起討論如何處理生氣

每個人都有情緒,最重要的是用什麼方式處理。許多人都會忽略「如何接納情緒」,只會告訴孩子「不要生氣」來壓抑行為。但是,情緒是人性的一部分,需要先接納再教導用「正確&正面方式」抒發情緒。
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 

每一個孩子天生的特質不同,面對事件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。有些會咬人、打人、亂發脾氣的外向行為;有些則以害羞、緊張、哭泣等內向行為來表現,因此花時間陪伴與引導教育不可忽略!

 

【本篇文章Oh my mom 編輯整理撰寫,非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】

 

|Oh my mom!我的媽呀!誠徵駐站作家|
如果您也喜歡寫作,也擅長用文字感動人心。不管是育兒新知、親子教育、婚姻愛情等,都歡迎來信投稿。文章將會由編輯部潤飾後,刊登在 Oh my mom!我的媽呀!粉絲專頁。期待您加入駐站作家的行列!有興趣歡迎聯絡我們>> 點我投稿

Oh my mom編輯部
Author Details

Oh my mom!是一個提供親子新知、育兒常識、趣味影音、生活科普、好物推薦…之綜合型網站,一站式解決身為母親,所遇到的各式各樣疑難雜症,並為忙碌生活注入歡笑元素。